当前位置:首页 >> 公益活动 >> 药学科普

【南中医文献】纪念李时珍诞辰500周年 ||《本草纲目》探寻 || 摘自《青囊》丛刊
日期:2018-05-30    浏览次数: 3061

纪念李时珍诞辰500周年

——《本草纲目》探寻

陈仁寿

 

      今年,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诞辰500周年。

      自去年起,“本草”一词已进入到了我国普通百姓的视野之中,缘于一部风靡大江南北《本草中国》系列电视片,经中国中央电视台播出之后,人们从中领略到了本草之美、药物之用,引起了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与药物学的浓厚兴趣,更是对传统本草学问开始关注。

      “本草”一词最早见于东汉·班固《汉书·郊祀志》,曰:“……皆罢,候神方士、使者、副佐、本草待诏七十余人皆归家。”这里所谓的“本草”即指药物和处方,故后人常以“本草”代替药物,这是因为在动、植、矿物药用中,以草为多,以草为本。而后世医药学家又常以“本草”命名为药物著作,如《神农本草经》《新修本草》《证类本草》等。在一系列的本草著作中,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里程碑式的价值而千古流芳,电视片《本草中国》中所展示的本草之理,在《本草纲目》很多能追寻到踪迹,或可以说其中大量的素材来自于《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为很多人熟知,其学术价值被广而认可。然后作者的传奇、编书的艰辛、内容的广博、出版的波折也值得探寻与了解,从而使我们更加全面地认识《本草纲目》,了解一个古代学者的历程。



 
 

        这几天,在以李时珍的故乡湖北蕲春为主的全国多个地方正在举办各种纪念李时珍诞辰500周年的活动,笔者谨以本文表达纪念之情。

一、李时珍:一位世界著名的科学家

 
 
 

1.1 生平趣事

      《本草纲目》的作者李时珍,字东璧,号濒湖,世称李濒湖。生于明武宗正德年间(公元1518),卒于明神宗万历二十二年(公元1593年),享年75岁。湖北蕲春县蕲州镇东长街之瓦屑坝(今博士街)人,中国明代著名医药学家,世界著名的科学家。除了对本草颇为精深,并编著《本草纲目》外,李时珍对脉学及奇经八脉也有研究,著述有《奇经八脉考》《濒湖脉学》等多种。

       李时珍的祖父李晓山是一名铃医(即草药医生),父亲李言闻,字子郁,号月池,为当时蕲州六大名医之一,曾任太医院吏目,后入太医院幕府任职,著有《四诊发明》《痘疹证治》,均未见行世。并有增补崔嘉产《脉学举要》一书,又有《蕲艾传》《人参传》等行于世。当时民间医生地位低下,生活艰苦,其父不愿李时珍再学医药。但他自幼热爱医学,并不热衷于科举。据《湖北通志》卷一百三十五《人物志》记载,嘉靖十年(公元1531年),十四岁的李时珍随父亲到黄州府应试,即考中秀才,但由于他“读书不治经生业,独好医书”,三次去湖北武昌应乡试都落第了。顾景星《白茅堂集》卷三十八《李时珍传》载:“(李时珍)年十四,补诸生;三试赞乡,不售”。《光绪蕲州志》卷九《李时珍传》也谓其“屡试棘闱未售”。屡试科举的失败,进一步坚定了李时珍献身医学的决心,23岁时正式随父学医,由于其刻苦钻研,博采众长,医德仁心,不久便医名日盛。

       关于李时珍治病的趣事与传说,在湖北蕲春一带常有听闻。如李时珍刚出道行医时,因运气不济而常出差错。有一次,治疗一个脾胃虚弱的病人,仅开了一包甘草粉,嘱其回家拌饭服。但未想到病人在回家的途中,买了一碗面条,当时因为没有筷子,患者就随手在路边折了两根小棍当筷子,将面条吃了,同时把药也吃了。结果回家没有多久这个病人就死了。原来这名病人随手在路边折的是甘遂的茎,甘遂本身为有毒之品,又根据中药“十八反”理论,甘遂反甘草,两者切忌合用。但通过这件事后,李时珍吸取教训,以后诊病更加小心。

       又有一例,有人来请李时珍出诊,临走时突然想起还有一个病人要来取药,就告诉妻子说该病人来取药时,就将灶台上那包药给他,随后就出诊去了。回来后,李时珍发现那包药还在那里,而旁边的一包砒霜不见了踪影,仔细一问,结果是妻子将药拿错了,误将在灶台焙烤的砒霜错拿给了病人。于是李时珍赶紧往那位病人家里跑去。可刚刚跑了一半,看见病人的家属高高兴兴地朝他这个方向来了。原来病人是名妇人,患得是“癥瘕”,腹胀难忍,又闭经数久。病人服用砒霜后,立刻下黑血一盆,腹部肿大也随即消了,疼痛也减轻了,精神明显恢复。于是病人家属便高兴地来感谢这位治好他家人经久不愈之病的“神医”。通过这些事件,李时珍感慨不已,认为行医既有小心谨慎,也要多加思考,从此对本草药性的认识也更加深入,从中了解到即使属调和之品的甘草,如果使用不当也能死人;而有毒之品砒霜,只要使用时辨证得当,也能救人活命。

      随着临床实践经验的越来越丰富,李时珍的医术日渐高明,民间流传着他善治各种怪病的故事,其中有一件就是明世宗嘉靖三十年(1551年),当时38岁的李时珍治愈了当地富顺王朱厚焜孙子嗜食灯芯的毛病。朱厚锟原是皇族荆王的一分支,后来从江西建昌迁来蕲州,在城北麒麟山下修建了一座巨大而又富丽的王府。一天,李时珍受邀走进了森严的富顺王府,远远地望见对面阁楼当中坐着一个七、八岁的小孩,穿着华丽锦簇,但面黄肌瘦,用手不停地搅取灯花( 烧焦的灯芯) ,贪婪的往小嘴里送,一旦灯烛结花慢了,得不到满足便又吵又闹。李时珍认真地看着患儿的一举一动,然后走近为小孩切脉,但暴躁专恣的小王爷反而让他走开。李时珍依旧耐心看诊,并问:“小王爷除了喜吃灯花外,还喜欢吃其他什么东西?”家人告知小王爷除了爱吃灯花外,有时也吃一些生米,不过生米容易得到,没见过发这么大的脾气。李时珍又仔细地观察了患儿的脸色,根据前人的经验,在脑子里已形成初步诊断意见。病人嗜吃灯花和生米,应该是患者肚子里有寄生虫而形成的一种“异食癖”,于是他选用鹤虱、槟榔、使君子等杀虫药处方。结果只服了3 剂,便把这个怪病根除了。

1.2官位职务

        李时珍因治好了富顺王朱厚焜儿子的“异食癖”后医名更显,被武昌的楚王朱英裣聘为王府的“奉祠正”,兼管良医所事务。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李时珍又被推荐到太医院工作。授“太医院判”职务。三年后,又被推荐上京任太医院判,任职一年便辞职回乡。

        通常认为李时珍官至楚王府奉祠正、皇家太医院判,去世后明朝廷敕封为“文林郎”。有史籍记载,李时珍曾任四川蓬溪(今四川省篷溪县)知县,如纪昀《文渊阁四库全书•.本草纲目总目》曰:“李时珍,字东璧,蕲州人,官四川蓬溪知县。”其说法源于张廷玉《明史》卷二百九十九列传第一百八十七《方伎·李时珍》有云:“时珍官楚王府奉祠正,子建中,四川蓬溪知县。”实属误读,当为李时珍任官楚王府奉祠正,其子李建中任蓬溪知县。 这一论点可以从《黄州府志》卷一百九十九《李建中传》得到印证,“李建中,字龙源,时珍子,十岁能文,十二为诸生……嘉靖甲子(1564年)举于乡,任蓬溪知县,以廉称……寻摧永昌同知,因亲老谢归。”李建中任蓬溪知县,

《本草纲目》附图卷三“(官)阶文林郎蓬溪知县男李建中辑”可以验证。但按照明代的制度,七品以上的官可以向皇帝为祖父三辈请赠与自己同阶的官,六品以下的称为“敕命”。故李时珍的儿子李建中任四川蓬溪知县,李时珍也就很自然的得到皇帝的恩典,被追赠为“四川蓬溪知县”,但通常需写上“敕命”二字,以示区别,直接认为李时珍曾任四川蓬溪知县是不正确的。

      李时珍任太医院判院一职,清代著名文学家顾景星(1621年~1687年)所著《白茅堂集》卷三十八《李时珍传》有载,“楚王闻之,聘为奉祠,掌良医所事。世子暴厥,立活之。荐于潮,授太医院判,一岁告归,著《本草纲目》。”但其子李建元的《进本草纲目疏》中,却并未提及父亲李时珍任太医院判一事,李时珍的墓碑上也未提及,故后人对之也存有疑问。

1.3钻研本草

       本草知识内容广泛,涉及到很多学问。如药物的来历与同一种药物有不同的名称,动植物形态与生长环境,采摘季节到加工炮制,药物性能到主治功用,使用方法到制药技术等等。明以前本草著作虽然作了反复解释,但是由于有些作者没有深入实际进行调查研究,而是在书本上抄来抄去,所以越解释越糊涂,而且矛盾百出,使人莫衷一是。

      在医药文献的编纂工作中,编修本草是一件尤为艰难的事情。它不仅需要理论功底,更需要具备实践观察的能力。它不是仅仅在书房中就能完成的一项工作,而必须到山野河流地带进行实地采风观察,然后记录下来,进行辨别,最后予以总结而形成文字。

        李时珍从小受父亲修行业医、著书立说之熏陶,临证遐余之时,对医药著作刻苦钻研,尤其对本草学问勤于思考,对药学知识善于思考与诘问。公元1552年,34岁的李时珍着手计划重修本草。他带着儿子和徒弟远出寻方采药,广泛地向老农、渔夫、樵夫、铃医等请教,足迹遍及湖北、安徽、江西、湖南、江苏等地,采集了许多珍贵的药物标本,写下了数百万字的访问记录,内容包括药物的性状、习性和生长情形以及如何药物。一方面要实地采摘,观察记录;一方面还要采访民间医生,了解性味功效。对于所采集的标本,有时还需要反复辨别,区别真伪。

        例如药物远志(《本草纲目》第二卷),李时珍记述了前人对远志形态的不同描述。如南北朝陶弘景曰“小草状似麻黄而青”,宋代马志则曰:“茎叶似大青而小,比之麻黄,并责备陶弘景不认识远志。李时珍本人总结道:“远志有大叶、小叶两种,陶弘景所说者小叶也,马志所说者大叶也,大叶者花红。”

        又如狗脊一药(《本草纲目》第十二卷),李时珍记述吴普说它“如萆薢,茎节如竹有刺,叶圆赤,根黄白,赤如竹根,毛有刺。”陶弘景则说其“与拔葜相似而小异,其茎叶小异肥,其节疏,其茎大直,上有刺,叶圆有赤脉,根凹凸巃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02-2022 泰州市药学会 版权所有    备案号:苏ICP备18014289号-1      您是第位访问者
地址:泰州市药城大道809号CMC综合楼 901室    电话:15805268866    传真:   邮箱:tzsyxh@qq.com   网址:http://www.jstzsyxh.com